王麻子logo
非遗之美!王麻子刀剪的百年锻造工艺
来源: 浏览:1482 发布日期:2021-07-02

王麻子刀剪锻造技艺

2008年被国务院

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麻子始于清初1651年,原先是收购质量上乘的剪刀再销售。掌柜姓王,脸上有麻子,于是人们就叫他王麻子。王麻子选货坚持以"三看"、"两试"标准进行验收。三看是: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两试是:试剪刃、试手感。外观一定要光亮周正,剪刃要锋利合口,剪轴要平直润滑灵活。然后还要进行试剪,先剪纸,再剪厚布,层层检验后,只有合格的上品才有资格统一打包到一个印有“王麻子”字样的纸袋里销售,王麻子刀剪就这样在北方声名大噪。

清朝年间王麻子销售的剪刀.jpg

      (清朝年间王麻子销售的剪刀)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其后人店铺打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专营剪刀。王麻子典型产品是“黑老虎”。1984年,经全国评比,王麻子"黑老虎"剪刀名列全国第一。

套管剪刀.jpg


       “黑老虎”剪刀的特点是剪身乌黑发亮,把宽头长,剪轴要粗稳固,这样才能剪切有力。这看似设计简单的剪刀,却要经过冷热加工20多道工序。首先是在炉上从选料到平活,在炉下从开刃到盘活有13道工序,完全靠师傅们的经验选钢、凭眼力熟火、以技法锻打、蘸火,而且还需技巧控水温和入水的深度、次数、时间, 凭感觉圈剪股。

202106161841122928.jpg


          剪刀片在红炉内加热,炉内燃料为煤,温度可达1400℃。炉上工艺看准火候是关键,锻打成形要求“温度不到不打,过烧不打”,淬火的加热温度也影响最终的材料性能。王麻子传统技艺里,工匠凭经验及目测能准确识别火候。这些技艺是都是靠老一辈师傅们口口相传、代代相传所留下来的智慧结晶。


年份

传承人

信息

1871年

郭恒瑶

郭恒瑶又名怀尤(生卒年月不祥)河北省冀县人,清同治10年(公元1871年),在北京粉浆胡同设立剪刀作坊,取名“天和兴”,收内弟段春生(生卒年月不祥)为徒。

1916年

段春生

段春生当“天合兴”掌柜后,收河北省冀县滕振基(1908年—1974年)、杨福庆(1910年—1975年)、张福田(1900年—1971年)为徒。

1933年

滕振基

滕振基在北京哈德门大街开炉立业,次年迁至北京金鱼池大街,立号“天立”,收河北省南宫县张更勤(1925年—今)、河北省新河县张振强(1923年—今)为徒。

1936年

杨福庆、张福田、张更勤

杨福庆、张福田为炉头,张更勤为冷作师傅,到1956年成立生产合作社前,他们带出邢计山(1923年—今)、王子明、荀占奎、梁文斗等一大批徒弟。

1956年

张更勤

成立北京王麻子剪刀厂以来,来自各手工作坊的师傅汇合在一起,技艺得到交流,传承出现了一人多师和一师多徒的情况。这期间炉上和炉下冷作师傅有:滕振基(1908年—1974年)、杨福庆(1910年—1975年)、张福田(1900年—1971年)、张更勤(1925年—今)、张振强(1923年—今)、邢计山(1923年—今)、朱生庆(1935年—今)、吴玉章(1931年—今)、陈金生(1933年—今)、李长春(1937年—今)、赵清连(1934年—今)、朱生云(1932年—今)等。学徒工人从107人发展到596人。

1980年

史徐平、杨海滨

二人为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尚有张更勤的徒弟史徐平(1961年3月—今)、杨海滨(1961年1月—今)等。

2020年

钟嘉良

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技术骨干史徐平的徒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王麻子刀剪的非遗锻造工艺

是中华工匠的匠心体现

更是中华文化的璀璨之光

新一代王麻子人

将传承优秀的非遗工艺

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